体感近几年来,母亲节的广告发生了微妙变化,不局限于母亲的单一身份,开始注入独立女性意识,回归个体女本位叙事视角。
但也由于两者之间的复杂性和特殊织,一旦平衡不好其中的尺度,很容易酿成翻车惨案。
昨天,Babycare释出一支母亲节tvc,短片从产品设计师的第三方观察角度切入,在改进母婴产品设计的过程中,揭秘当下家庭分工不均,母职压力大的育儿痛点,倡议解放更多解放妈妈的生活方式。
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认为这两句文案读起来有歧义,像是匆忙乱套平权公式应付了事。
母亲节的绝对主角是母亲,感恩和肯定母亲的付出,Babycare选择在这天“督促父亲”,有种“抢功劳”的观感。
有网友认为,家庭育儿责任失衡,造成“父亲缺位,母亲全方位”,对于这类社会现象的讨论显然更适合在父亲节展开,也更有意义。
从品牌定位看,母婴产品是特指服务于母亲和婴儿群体的产品,需要特殊的照顾。
为了堆砌概念,把母婴品牌改为“父母婴”品牌,悖离了最终使用对象人群,显得生硬又蹩脚。
亦或者,从“baby”care改名为限定版“mommy”care,简单易懂,直观表达对母亲的品牌关怀。
虽然能get到想要传达的“有事别只喊妈”的立意,但的确容易引起歧义,归根结底还是文案功力和水平不到位。
其实从网友的讨论声音来看,大家能体会到品牌的营销初衷,但深刻的立意和肤浅的文案营造出一种割裂感。
当然,一些网友揣测品牌纯属是想吃黑红流量,个人看来这个说法站不稳脚跟。
因为Babycare 母亲节做了一系列企划,比如后续释出的态度海报,的确是扣题“平等育儿”的品牌价值观,彰显品牌在设计中拆除“妈妈专属”的标签。
回顾去年Babycare的母亲节策划活动,以诙谐幽默的头条口吻,向全世界广播“爸爸带娃,妈妈快乐”,推动母婴产品“去性别化”。
可以看出Babycare是想延续看见母亲困境,重塑家庭劳动关系的主题,不过文案拖了后腿。
随着舆论层面的发酵,Babycare最终“悄悄”修正了文案,去掉了饱含争议的措辞,某种意义上也是听劝了。
说起来,近几年来母亲节营销也频繁踩雷,在各种不当操作中频频“翻车”,引发公众不满。
都到2024年了,还将洗衣塑造成妈妈专属家务,将洗衣科技升级视为送给妈妈的至尊礼物,带有强烈的刻板印象。
既默认进厨房做饭是妈妈的事,又把隐形压力当做节日奖励,让人汗流浃背了。
在女性普遍倡导“先是自己,再是妈妈”的时候,舒肤佳反其道而行,在列车上投放醒目的广告,
这些品牌广告里,妈妈们都被塑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形象,仅仅成为了贩卖孝心经济的 “工具人”,这样的呈现根本无法让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
在我看来,可以用四个字形容“言之有物”,不把母爱绑架在虚无缥缈中,在细腻洞察中看见真实的当代女性。
珀莱雅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,关注到家庭中的责任分工问题,连续三年提出“家庭责任不是「仅妈妈可见」,星空体育平台每一份爱都应该在场”、“世上不止妈妈好”和“妈怎么做,听她的”的核心主张。
从正视家庭责任分工的表层架构,到洞察母职无偿劳动的价值内核,再到倾听母亲个体的内心意愿。
这一认知路径的演进,不仅是观察维度的层层递进,更是从制度性分工到情感性体验、从社会规训到个体觉醒的由表及里式穿透。
最终让对母亲身份的洞察超越了功能性解读,让品牌真正触达其作为独立个体的精神肌理与主体意志。
相比Babycare的母亲节企划,显然珀莱雅早已在洞察深度上领先一大截。
正如珀莱雅在今年妇女节也犯了这样的错误,延续“性别不是边界线,偏见才是”的品牌价值观,邀请五位用户,分享他们日常生活中面对「偏见」的真实经历与感受,其中有两位男性用户。
要知道,三八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、平等、发展的节日,核心是唤醒社会对妇女权益的关注。
就如Babycare所倡导的母婴品牌,改名“父母婴”品牌般,没有摆正对节日对象的认知地位。
说到底,母亲节营销的屡屡翻车,本质是品牌对母亲身份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框架与流量公式里。
当“解放妈妈”变成生硬的概念堆砌,当“感恩母爱”异化为对母职的隐性规训,当节日营销忽视了“母亲首先是独立个体”的核心前提,再华丽的创意也难掩价值观的错位。
不是在特定节点上急于纠正父亲缺位,而是真正理解母亲作为“人”的多元需求,让祝福回归对“她”本身的价值确认。
只有营销回归尊重与共情,才能让每一份节日关怀,都成为叩击人心的真诚回响,而非悬浮于舆论之上的尴尬注脚。